日本職場軼話是TOYOCM的其中一個連載系列,本系列主要談到在日本工作時比較少人所知道的實況。儘管在電視或者其他地方都會經常聽到不少關於日本職場的特色,但真正環境可能比很多人的認知更加有趣。
我們經常會嘗試把日本人的人工和福利與自己地方比較,不過因為制度不同、環境不同,直接的比較不太合適。這篇簡單說一下日本一些基本的工資結構,看完可能會發現原來與香港/台灣的有如此大差距。
怎樣理解日本的工資
首先說一下手取的概念,一般在日本工作工資會扣除稅金保險(源泉徵收)等再發到員工手上,其中最主要的三部分健康保險、退休金、稅加起來約等於工資20%,所以每月到手的錢大概把工資打8折就差不多,這個數字在日本也稱作手取。除非工資本身很高,因為要扣除的部分都是階梯制,年薪愈高扣除比例超過30-40%也有,但對於一般人來說首先就沒有機會拿到這麼多工資的。
隱藏在工資裡面的加班費
這個是日本工資制度中最邪惡的部分,也是現代其中一個會用作衡量公司有多”黑”的指標。正常而言一份合約會列出工資和工作時間,例如每週5天每天8小時,而OT的時候自然就再有加班費。不過有些合約裡面寫的工資會列出包含多少時數的OT(常見的有30/40小時),這樣雖然全個月沒有OT過的情況下也會得到合約上寫的工資,但絕大部分情況下這樣的公司OT時數都不會少,結果計算下來時薪就會比分開支付加班費的低很多,而只要不壓到除下來會低於最低工資的話這樣的合約寫法在日本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沒有病假就沒有病假紙
某些公司可能會額外提供病假福利,但在法律上病假是不需要提供的,只要是請假不論原因都是扣年假的,所以反過來說病假紙也是沒有必要的,唯一可以說的好處就是想射波(仮病)的時候不用”買醫生紙”直接請假就可以。
不是僅有壞處 改進中的最高工時
外人所見,日本勞動條件只有壞的地方,但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並沒有完全放任,而是一小撮一小撮地完善相關法規。自過去數年大企業發生多宗過勞死後,最高工時成為重要議題,而在這一兩年政府終於開始著手解決,雖然一開始法例上最高加班時數仍然訂在100小時這種不合理的高位,但與最低工資一樣這種福利形式的規制只會繼續收緊不可能重新放寬,所以踏出了這一步以後預見未來最高工時這個問題還是有解決的曙光。當然推動勞動條件改革的不可能只靠政府,現實來說大企業其實正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生意減少、勞動人口減少等問題,要減低工資支出和員工流失,企業都有主動推動勞動條件的改革,包括便利店和快餐店讓員工在新年放假、縮減深夜營業時間等。未來的日本工作環境,或許會慢慢變得和大家想像中的愈來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