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選專題 311九週年 2010年代經歷熊本北海道大地震 關東預測30年內大地震機會>80%

311九週年 2010年代經歷熊本北海道大地震 關東預測30年內大地震機會>80%

311大地震及海嘯侵襲日本9週年,而在過去10年除了311東北大地震還有2016年熊本、2018年北海道震度7度大地震,令人重新喚起對於接近完全處於地震帶的日本是否真的適合長遠居住。本文以最新的全國地震動預測地圖作為基礎,解釋日本長遠地震預測、以及讀者們應該如何面對和應對日本的大地震。 

隸屬於文部科學省(文部科学省)的地震調查委員會(地震調査委員会)平均每年發表一份長期地震預測報告,最新一份在2019年更新,報告除了給民眾參考外更重要的是讓政府針對數據制定長遠政策。然而在日本以外對這份報告有了解的人十分之少,主要原因是媒體不會報導,亦沒有人翻譯和評論,即使在國內由於很多人對地震這一門比較專業的學術課題認識不多,除了新聞會提及外坊間亦沒有太多十分深入的討論。不過如果要說地震有太多題目可以說(過往有另一篇專題解釋震度和二次災害: http://toyocm.com/news/?p=1293),本文無法一次過覆蓋所有議題,今次會重點抽出報告中的預測部分及解釋一些相關應對。

科學不一定準確 但曾成功預測熊本地震 

既然是預測,就沒有可能100%正確,而且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地震是很難估計的,但是政府過去確實有成功預測過,而且是對日本影響相當大的2016年熊本地震。下圖是2013年九州地域活斷層長期評價報告(九州地域の活断層の長期評価),當時數據中處於熊本縣的日奈久斷層帶(日奈久断層帯)30年內發生約7級地震的機會是0-16%,遠高於表中其他斷層帶(<1%)。結果是2016年4月14日日奈久断層帯發生6.5級地震而且誘發了2日後的7.3級地震。

http://jishin.go.jp/main/chousa/13feb_chi_kyushu/k_honbun.pdf

相對地預測失敗的當然也有,而且是影響更大的311地震。2011年地震前一年的全國地震動予測地圖(全国地震動予測地図)中對日本東北部多種海溝型地震的預測震級上限只有8.2級,甚至據稱地質調查和世界文獻一直以來都認為該處沒有可能發生更大的地震,所以政府從來沒有為更高強度的地震作出任何規劃和應對策略。結果在2011年3月11日出現了9.0級地震,此後學術機構和政府重新對日本地震預測和應對策略作出了大幅修改。

http://jishin.go.jp/main/chousa/10_yosokuchizu/k_jishincategory.pdf

30年內關東大地震機會85% 北海道78% 

以下這張圖片也是每年在日本引起最多關注的圖表,因為簡潔清晰地列出了日本各縣受大地震影響的機會。這裡對大地震的定義是當地政府總部受到震度6弱或以上影響,這個震度已經開始對部分建築物造成結構影響或山泥傾瀉。

https://jishin.go.jp/main/chousa/18_yosokuchizu/yosokuchizu2018_chizu_5_1.pdf

圖表可見其實由最北部的北海道,一路到關東、中部、關西及四國都有相當高的機率,其中靠近太平洋的沿海地區會明顯較高,相反靠近日本海亦即是韓國那邊機率平均地較低,這是因為受到地型和地震帶分佈所影響。

關於數值的計算機制相當複雜,因為一個地方的地震可由數十條不同的地震帶引起,每條地震帶的機率每年都有變化,但有幾個重點可以簡單解釋。首先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大地震會釋放巨大能量,令周邊再發生地震的機會減少,這個在學術上也是正確的,例如在311的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型地震的發生週期是600年,所以2011年出現一次以後未來50至100年的發生機率會低至近0,相反如果一個地域愈接近地震週期但卻一直沒有發生過類近規模的地震,它的發生機率就會每年逐漸調高,以神奈川県西部連帶千葉縣地震為例,在1647年、1703年(千葉、相隔56年)、1782年(相隔79年)、1853年(相隔71年)、1923年(相隔70年)、1987年(千葉、相隔64年)都有發生6-8級的地震,所以推算其週期大概在70年,或下一次發生類近地震的時期就落在2047年左右。相對而言在預測數據上,愈接近甚至超過2047年時,推測發生的機率亦會按年調高。

在日本 大地震不等於大災害 

如果看最近幾年發生的地震,傷亡數字可算是十分之少,這是最主要得益於日本法例致力確保建築物有足夠耐震能力,房屋不塌一是不會導致屋內傷亡,二是減低火災引起延燒影響附近建築物與人。按照現行法例在1981年後建成的樓宅都需要依照新耐震基準興建,在相當於311大地震的情況下也不會倒壞,而近年新建的樓房就更針對地震產生的震動以外的土壤液化、海嘯等衍生災害作出對應

https://pbs.twimg.com/media/CJfFuzGVAAAr0yP?format=jpg (一部)

再談遙遠一點的未來,由於耐震始終無法完全免除地震的影響,現在的研究都以斷震為目標,以上圖為例利用水和氣動機制把建築物與地面完全分隔開,這樣即使發生何種形式的大地震,對建築物的影響都會變得十分輕微。不過要建設這樣的樓房首先需要重建現有建築物,甚至更理想的方法是重新規劃市區,但是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有足夠資源,即便在東京都內也有一些地方存在著大量高密度舊式木造住宅,不但耐震能力低,抗火災能力甚至近乎於無,如果不盡快處理這些高危區域,將來發生災害時就會首當其衝。 

3項簡單方法應巨大地震 

1. 發生前 – 善用電話通知程式: 現時即使不是使用日本的電話或日本的電話網絡,只要在Apps Market尋找和安裝一個有防災速報功能的程式,在大地震發生前後都可以接收到通知,及時反應。很多人即使在日本居住也沒有設速報通知,認為只要感覺到震動就知道是地震了,但其實如果是巨大地震,很多時都有震前速報,即使沒有時間逃避起碼在睡夢中都能先醒過來,或者如果是因地震引發的海嘯,所感受到的震動不一定大,但不代表海嘯等衍生災害不會造成影響。 

2. 發生時 – 逃到廁所、室外: 要找安全的地方,不同人有不同理論和說法,但一般而言如果能逃到室外那室外很大機會是比較安全,因為能夠到了室外就能走去任何地方、不會擔心房子倒壞或被困。在室內的場合,廁所、浴室等等的地方可以確保即使被困也在短時間內有水源供給。當然實際情況要看當時環境,如果是深夜時分停電街燈熄滅的狀況下,因為無法確認街上情況,那室外反而有一定的危險。 

3. 發生後 – 安全情況下遠離海邊、低地: 地震引發的海嘯可以來得很快,特別是愈接近震源,而且因地型影響巨浪可能會比預期的更高,所以確認室外狀況安全之後應遠離海岸走到高地。同樣按照當時環境,如果室外已經變得相當危險、難以行動的時候,就盡量留在室內等候。311之後不少低地地方已增加了標高指示,配合當時水浸預測情報就能知道自己身處的地方是否安全。 

延伸閱讀: 
日本東北部災後4年變成了怎麼樣子(上、中、下) 
https://toyocm.com/news/?p=189
http://toyocm.com/news/?p=268
http://toyocm.com/news/?p=342

- Advertisement -

更多相關文章看一下
向您推薦